“自动按照国际标准对果蔬的大小、果形、颜色、缺陷进行品质分级,颜值高的胡箩卜装箱出口销售,颜值低的可以进行再加工。”日前,在位于莱西市店埠镇的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台机器人正在对生产线上的胡萝卜进行360°镜面扫描。生产这台智能分拣机器人的公司创始人耿琪超告诉记者,机器可以用十八分之一秒扫描处理完胡萝卜图像,实现分拣精准快速,一秒钟可以处理100张图像,分拣6根胡萝卜。一名工人一天顶多可以拣2吨胡萝卜,而照了“CT”后,一台机器人一天可以分拣60吨胡萝卜,顶30名工人的工作量。目前,该项科研成果已经青岛市科技局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28岁的耿琪超出生在有着“中国胡萝卜之乡”美誉的莱西店埠镇。“在莱西,两口之家每年最多能种十几亩地,而在美国,一个人运用现代机械化,轻轻松松就可以管理万亩良田。”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读经济学期间,耿琪超和同学到美国田间实习后,心情非常沉重,他梦想也能把家乡的父老乡亲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留学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接触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立志将机械化农业作业带回养育自己的家乡。
2013年大学毕业后,耿琪超回国创业,从事起了胡萝卜的种植、加工和出口生意。
“我发现乡亲们在胡萝卜的种植和管理上问题不大,但是在分选胡萝卜时,人工分拣效率低、标准无法统一、质量难以保障,不能满足外贸行业对胡萝卜的分选要求。”耿琪超就琢磨着发明个机器,解决胡萝卜的分选难题。
“仅仅研究精准控制胡萝卜运动轨迹这一项技术,我们就实验了十几种方法,整个分拣机的研发过程可以说失败了成百上千次。”研究胡萝卜分拣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耿琪超带领着团队度过了艰难的创业期。
为了实现更精准的分拣,耿琪超先后与青岛农业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在智能农机装备和现代农业物联网领域进行开发研究。2013年,公司成功申请为青岛市农业智能软件专家工作站,吸引了数位教授与博士进驻工作站进行科研攻关,经过四年的时间,团队成功开发了一套集计算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胡萝卜品质检测系统及设备。
有了这样一台机器人,每年不仅可以给公司节省上百万人工成本,胡萝卜年出口量也将提高30%,给农民带来更大收益。
目前,耿琪超已经收到多家公司关于胡萝卜智能分拣机器人的订单。该项研究成果不但可推广应用在胡萝卜的深加工分级中,还可以推广到土豆、柑橘、柠檬等其他果蔬的加工分级包装中,极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业化程度及其在外贸出口中的国际竞争力。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张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