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亿欧网
韩国媒体报道,一项调查显示,韩国机器人利用率居世界首位,但却没有一家国际级机器人制造商。这背后面临的是零部件技术能力低下、人才短缺等棘手问题,专家建议,韩国应该多学学中国。
利用率高 销售额低
据韩国《中央日报》网站4月10日报道,在体现每1万名劳动者所对应工业机器人数量指标的“机器人密度”中,韩国的数据为710台,是全世界平均值(85台)的八倍以上(以2017年末为准)。韩国自从2011年在这一统计中超过日本之后,多年来一直蝉联第一。
在机器人消费方面,韩国也跻身世界前列。国际机器人联盟发布的《2018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韩国在2017年共售出4万台左右工业机器人,列市场规模第三位,而中国居首位(13.8万台)。
据参考消息网了解,2013年至2017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增速超过15%,平均增长率达30%。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超出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连续六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84.7亿美元。
《中央日报》网站指出,在销售额方面,韩国排在中国(45亿美元)、北美(25亿美元)、德国(18亿美元)和日本(16亿美元)之后,位列世界第五(6.6亿美元)。
对此,韩国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朴尚洙表示,“在电气电子产业领域,操作简单且价格低廉的机器人销量较高,因此比起销量,韩国销售额的排名稍低”。
资料图片: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智能机器人在卧龙电气新能源汽车装配车间工作。
零部件依靠进口
然而,韩国虽然在机器人利用率上居世界第一位,在机器人制造技术上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央日报》网站指出,由于机器人产业环境脆弱,韩国至今还没有任何可以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的机器人专业企业。因为缺少专业企业,韩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大部分都依靠进口。因此,韩国机器人零部件的进口额是出口额的四倍以上(以2017年为准)。零部件技术能力低下,自然会导致机器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下降。
而中国已在机器人核心技术加快突破。新华社报道,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发布的《2017-2018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核心零部件和控制系统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涌现了一批创新型机器人企业。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自主研发出国内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并投入生产,固高科技、新时达等企业相继开发出国产控制器系统。
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加快,服务机器人智能化提升。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服务机器人行业,大疆、科沃斯、小i机器人等创业企业也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资料图片:一家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在国际“互联网+”博览会上展示机器人产品。
人才培养赶不上中国
另外,《中央日报》网站还指出,韩国机器人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更为严重。大部分高级人才都倾向于在大企业或政府研究所工作,企业很难招聘到优秀人才。事实上,2017年机器人产业实况调查结果显示,26.8%的机器人企业都表示“人才短缺导致公司技术研发进展困难”。
专家们建议,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借鉴中国的做法。
报道称,中国为培养机器人人才,在全国设置了大约120个机器人专业学校,进行机器人专业技术培训;并且每年都会举行国际机器人竞赛,从参赛者的年龄来看,韩国大部分参赛者都是初高中学生,而中国的大部分参赛者都是小学生,体现出了早期教育的效果。
政策支持
据参考消息网了解,早在2017年4月,中国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就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目前,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第一大国,全球比较大的机器人厂商都在中国设了分厂,甚至有不少制造厂的总部都搬到了中国。
《中央日报》网站称,韩国还需要制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研究员朴尚洙表示,“机器人产业只有同时扶持源技术开发和产品商用推广,才能取得较大效果”,“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时应该考虑到这些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韩国从机器人的第一使用大国变成生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