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及面向2025的未来几年,仍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机器人产业重点跨越和整体带动的黄金时期。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不是技术短缺,而是应用人才严重缺失。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推进,工业机器人作为其腾飞的重要基础备受关注。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提出,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其中工业机器人被认为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据7月5日《2017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消费总量达8.9万台,较2015年增长26.6%;其中,国产机器人共销售2.9万台,年增30.9%。
大批工厂引进工业机器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取代工厂人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工业机器人给工厂带来的好处远非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更多的是使生产的产品更趋于标准化合格化。
为此,中国无数的制造商正在计划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用机器人和自动化改变生产流程。而这正是因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用工成本大大增加,而在信息日益趋向对称的今天,成本的增加早已变成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也正是由于中国一线工人的严重不足,才让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产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2年中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劳力增长率开始下降,人力成本开始攀升,“机器换人”之风才由此产生。
机器人应用呈现爆发性增长,而机器人应用人才却出现巨大缺口。学界一直有一个观点,当前限制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关键不再是关键设备和技术,而是专业研发和应用人才的紧缺,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工业机器人行业将会畸形发展甚至未发展便萎缩。
工业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科技集成装备,对专业人才有着多层次的需求,研发工程师、系统设计与应用工程师、调试工程师和操作及维护人员都是各个企业急需的人才。在这些专业人才需求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基础的操作及维护人员以及掌握基本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的调试工程师和更高层次的应用工程师。
针对这一问题,众多院校紧抓这一发展机遇,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纷纷设立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机器人领域培养工业机器人的设计、装配、销售等方面的技能人才。
智能制造需要的是能和机器互通的人。近两年,我们发现韧体系统工程师和软体系统工程师是目前智能制造转型中需求量最高的人才。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强化创新意识,在机器人研发、技术人才培养等环节增加投入,并充分利用机器人产业园区研发创新、标准体系的集中优势,加快企业创新。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湖北在机器人技术研发上一直比较有优势,目前已有80余家机器人生产企业。在此背景下,武汉商学院方面公布2017将新增5个本科专业,分别为机器人工程、翻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与金融、服装与服饰设计,其中机器人工程专业引起了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6月28日,全国工业机器人职业岗位工程师培养项目正式启动,旨在解决工业机器人应用研发、产业孵化的“最后一公里”和人员培训等关键点。相信未来在政府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国内机器人产业能够迈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