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届宁波国际机器人与智能加工展览会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机床装备展览会在浙江宁波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笔者走访发现,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宁波企业加快了“机器换人”的步伐,朝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奋力前行。
“机器换人”挺进纵深
“这个机器人很厉害,不嫌苦、不怕累,关键是效率高。”宁波贝克韦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蔡章根指着正在工作的机器人向笔者介绍。为了展示其新配置的视觉定位系统,他让笔者随手摆放一个工件。只见机器人快速准确地抓起这个工件,并将它放到气动磨头处进行处理,整个过程十分流畅,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眼球。
据介绍,最近两年,在“机器换人”浪潮的助推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对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去年展会期间,我们公司完成了七八份订单,销售额近2000万元。预计今年订单和销售额比去年翻一番。”蔡章根说。
“机器换人”之风之所以越刮越烈,是因为新装备正成为推动企业高速发展的强劲引擎。蔡章根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台打磨机器人的价格不到30万元,却可以承担至少6名熟练工人的工作量。按照1名工人年薪7万元计算,6名工人的一年工资需要42万元。使用打磨机器人一年就能回收成本,且保证了打磨质量,提高了产品性能,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组数据则说明“机器换人”正在向纵深挺进。据展会主办方统计,一方面,此次展会面积3.5万平方米,有500余家厂商参展,展位数增加了20%,今年的机器人展区还有国外企业参展;另一方面,展会吸引的客户群体越来越多元化,呈现出从制造业向其他产业延伸的趋势。
加速前行牵绊不少
“机器换人”不是不需要人了,现在缺的恰恰是人,缺少技术型的技工、技术型的工程师。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一些制造企业而言,机器人不好驾驭。工业机器人本身是比较专业的产品,无论研发还是应用,都需要懂制造工艺,坏了还要会简单的维修。但目前包括宁波在内的一些城市的高等院校鲜有设置机器人专业,使得机器人应用及维护面临人才短缺。
缺少驾驭新装备的技能人才,只是推广普及“机器换人”的一大瓶颈。目前,对宁波制造企业来说,实现“机器换人”还面临着综合成本过高的问题。面对“机器换人”,宁波中小企业“看热闹”的不少,“真动手”的偏少。目前,一般机器人每台价格为10万元到30万元,只能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而制造业工种复杂,拢、砸、锤等需要不同的机器人。能从事复杂工种、智能较高的机器人价格昂贵,甚至需要上百万美元,中小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只能“望机兴叹”。所以,要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必须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
另外,企业如何才能买到真正需要的新装备或工业机器人?这些高端装备或机器人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出现问题又如何解决?在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这些问题阻碍着宁波“机器换人”的推进。
政企合力争抢蛋糕
采访中,江南大学副校长纪志成告诉笔者,要突破“机器换人”的瓶颈,关键要下大力气加强机器人的研发。一方面,要研发高智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机器人;另一方面应根据中小企业“机器换人”的实际需求,努力研发制造品种更多、价格相对较低、质量可靠、实用性强的机器人,以减轻企业“机器换人”的成本负担。
富有开创精神的宁波企业家已经开始了“追赶探索”的旅程。目前,中大电机、菲仕电机、海天驱动等甬企正在对机器人制造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力争成为所在领域的单项冠军。
除了在制造上奋勇突破,不少甬企也瞄上了机器人应用中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