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多个权威渠道获悉,为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将陆续出台一系列后续产业发展促进措施目的是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二是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机器人产业无序发展。
2016年4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我国“十三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发展作出整体规划,并要求5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已达7.24万台,同比增长34.3%。
据介绍,在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率先进一步整合产业创新资源,推动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重点支持机器人产业关键零部件质量及可靠性能的提升,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开展机器人试点示范、推广应用,推进机器人在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加大对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防止机器人产业无序发展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人士表示,要加强规划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性发展;尽快制定实施工业机器人的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推进机器人行业组织建设,建立有利于研发、创新和公平竞争的行业规则,加强行业自律,加快完善检测认证平台,做好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进一步促进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完善。
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透露,为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下一阶段我国还将展开四大应用示范工程,包括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制及应用示范工程、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服务机器人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以及机器人人才培养示范工程。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有望超过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届时,新一代机器人信息技术将取得突破,有望培养出2-3家年产万台以上、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并打造出5-8个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针对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存在的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目前正在与各个省区市,包括机器人产业联盟加强沟通和交流,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分省区市的差别化实施指南。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在加紧制定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准入条件,希望能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使我国机器人产业科学、理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