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2018年世界机器人统计中,以工业机器人密度为衡量标准,统计过去一年各国工业机器人分布,其中,2017年的全球平均值为每10,000名员工85个机器人,这比上一年增加了15%。
机器人正在加入世界各地的劳动力队伍,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场景中,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在生产制造业中大量出现。所谓工业机器人密度,即该国每1万名制造业工人中工业机器人的数量,经常被当做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标准,这一数值虽然每年都有很明显上升,但很难确定哪些国家目前处于领先地位。
按照这一标准,世界十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和地区是:韩国、新加坡、德国、日本、瑞典、丹麦、美国、中国台湾、比利时、意大利。
韩国再次以每10,000名工人拥有710个机器人稳居榜首,其次是新加坡658个,印度是最低,每10,000名工人只有3个机器人。中国超过平均水平,为97个机器人,上一年这一数字为68。
其余国家及地区:
工人工资较高的国家采用机器人的案例更普遍一些,毕竟将机器人置办入企业生产线上并保持后续运作是一项高昂的投资,在一些人工成本便宜的国家和地区,他们一般宁愿选择工人而不是机器人。
由此,在ITIF(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依财富调整了各个国家预计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结果发现,东南亚地区明显处于领先地位,韩国和新加坡名列前茅,采用率约为当前平均工资的2.4倍和1.7倍。其中泰国虽然每10,000名工人只有48个工业机器人,但其采用率比工资水平高出159%。
各国工业机器人预期数量和实际差距
与之相对的是,美洲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增长都比预计中慢得多,比如美国和英国的工业机器人比预期少上49%和68%。
在此过程中,中国工业机器人采用率比预计超出153%,如此增长趋势对国内机器人企业来说是利好导向。近几年来,国内工业机器人在市场需求的强势带动下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过往欧美和日本厂商在此领域深耕许久且有成果,但在中国与韩国等政府产业政策规划,与产学研界投入研发多年后的现今已有转变。
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呈现一路上扬的姿态,虽然增速在放缓,说明了企业开始回归理性发展,但同韩国等其他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明显差距预示着我国市场相当大,这一点,从工业机器人领域数得上名的外企纷纷在中国进一步扩张的举动足以证明:
6月15日,安川电机位于江苏常州的第三期机器人工厂宣告完成,年产能由此扩大50%,达到1.8万台;
10月3日,发那科机器人重庆基地项目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预计2019年上半年竣工。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预计达产后实现年产值2亿元以上。
10月27日,ABB宣布将在上海投资1.5亿美元,机器人工厂将年产10万台,实现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
国内机器人企业也不甘示弱:
1月19日,埃斯顿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一期正式投产,机器人及成套设备产能将达到9000台/套。
3月22日,库卡美的公告,建立顺德工业园,预计到2024年,美的在中国的机器人产能将达10万台/年。
5月18日,遨博科技大厦奠基仪式在常州科教城举行,项目预计于2021年竣工投产,届时将建成年产5万台协作机器人研发、生产和运营基地,成为国内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基地。
7与3日并联机器人厂商勃肯特的智慧工厂在投入生产后,也将达到18000台/年的产能。
9月11日,广数工业机器人二期项目生产厂房件将于2018年底前建设完毕,明年初将陆续投产,届时将具有年产千台工业机器人的能力。
9月20日,哈工智能与现代机器人公司近日签订了成立生产工业用机器人的合资公司协议。两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签订将于2019年上半年建设年产规模2万台的智能工厂的协议。
8月,图灵机器人于江苏投资建立了10000平方米的机器人产业基地,目前基地建设已经完成,9月将进行投产,可满足年产10000台的产能需求。
9月20日,珞石机器人近日完成1.6亿人民币B轮融资,未来3年内,将投资建设百亩智能装备产业园。建成后可将年产能提高到20000台。
新时达在2017年8月、9月、10月三个月奠基了三个新工厂,预计到2018年底即将拥有20000台/年的产能,届时将成为国内首家年产能超过20000台的自主机器人品牌。
如何增强本土机器人竞争力,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提升十分重要,凭价格取胜不是长远之计,国内机器人也正在进行大浪淘沙,真正有技术、产业布局完备的企业才能留下来,推进中国快步进入工业自动化时代。
来源: OFweek机器人网